Monday, March 30, 2015

催眠术的历史



催眠术的历史是它争取为大众所接受、争取其科学价值得到人们承认的斗争史。在这一过程中,催眠师自始至终地受到刁难和讥讽,而这常常是来自于他们的医学同行。不过,这并未能阻止催眠术的稳步进展。今天,它已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多数催眠术著作之所以都专列一章讲述催眠术的历史,是因为这段历史确实非常有趣,它涉及一些相当富有色彩和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其中最著名者要数弗兰兹·梅斯默。而且,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里,人们关于催眠术的流行观点也通过被催眠者千姿百态的表现方式得到反映,这一点也颇为有趣。如果不了解历史,那我们对于目前存在的有关催眠术及其应用问题的一些争议就很难理解。虽然催眠师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受到刁难,但许多错误看法却仍然存在,本书将努力使之澄清。

催眠术的历史是悠久的,它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而且很可能更加久远。古希腊与古埃及都有催梦中心,人们到这里接受指导以求解除病痛。顾名思义,催梦中心的目的是诱导人们做梦。梦的诱导要使用若干技术,这包括斋戒、祈祷,以及某些类似于催眠诱导的方法。受术者将梦觉报告给施术者,后者对梦进行诠释,以借此提示解决病痛的方法。

此外,米勒(1979)还报告说,古希腊和古埃及都曾使用过催眠暗示。在古希腊,病人在“患者睡眠殿堂”里接受治疗。施术者综合使用诸如音乐、药物、重复言语等多种方法,使患者进入睡眠;在古埃及,“殿堂睡眠”是由焚香和吟诵而诱导发生。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施术者即暗示症状将会消失,患者将获痊愈。

现代催眠术始于18世纪的最后25年,由梅斯默所开创。在他之前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值得一提,他们是帕拉思瑟斯(1493-1541)和范·赫蒙特(1577-1644)。帕拉思瑟斯是一位瑞士医生,他认为星辰能通过磁力影响人类,而所有的磁石对人体都有作用。范·赫蒙特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举凡人体都能放射“动物磁性”,这种动物磁性能影响其他人的精神和肉体。后来信仰疗法的握手治疗正是由此发展而来。不同的是,现在信仰疗法已将其治疗作用归功于上帝的力量,而不再指为动物磁性。

在本世纪的前五十年里,催眠术遇到了医学权威的歧视。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催眠术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临床治疗方面,都作了大量的重要工作。1955年,英国医学会作为官方承认了催眠疗法的合法地位;1958年,美国医学会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也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在结束本章的讨论之前,还有必要指出,在对催眠术的认识上,医学心理学的观点与外行人的观点迥然相异。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而外行的观念依然有许多错误。尤多夫(1981)对此有较好的分析。

外行人的错误观点与19世纪50年里医学界对催眠术的看法非常相似,如催眠师一定具有超凡的能力;被催眠的人完全听由催眠师的摆布;在催眠状态下的人总是吐露真情;人的正常力量在催眠状态下得到增强,等等。任何经常使用催眠术的人都会发现,这类错误认识相当突出,也是人们害怕催眠术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正确的理论却不能迅速改变外行人的错误观点,因为它通常没有错误看法那么令人感到新奇。





资料来源: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华夏出版社1992年1版1印
责任编辑 / 张伟  
封面设计 / 王宁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43721/

Saturday, March 28, 2015

马来西亚自律神经失调与治疗:调好自律神经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輕易治癒 

 臨床上時常遇到病患有許多的不舒服症狀,但是做過了各種檢查,卻找不出病因,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這些絕大部分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病患,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作息,而醫療人員雖耗費了許多寶貴的醫療資源,卻無法提供滿意的治療,原因在於過去的醫學對神經系統的調控機制尚無法正確掌控。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是在對神經調控機制的完整了解後,所獲得的突破性療法,可以輕易透過神經調控機轉治癒許多神經失調疾病。


何謂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它受到人的感情、情緒與感官所影響,人體會自動依照需要而做出適當的反應,它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心跳、呼吸、腸胃蠕動、排汗、睡眠等非意識控制的機能。
    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使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胃腸蠕動變慢、體溫上升、流汗、血壓升高等,使身體的各主要器官系統的活動力增加,以應付外來的緊急狀況如壓力、焦慮、緊張、恐懼等;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與交感神經相反,它使心跳變慢、呼吸平穩緩慢、腸胃蠕動變快、血壓下降等,使身體主要的器官系統活動力降低,達到身體休息與睡眠的狀態。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交互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既可以應付壓力又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以達到平衡狀態。



一群西方學者組隊到非洲考察,請當地原住民當嚮導及挑夫,兼程趕路,前三天都很順利,原住民吃苦耐勞,沒有怨言,但到了第四天,原住民卻不肯出發了。 

是哪裡得罪他們了,還是在要脅加錢?考察隊隊員不解。這時,原住民的頭領解釋道:「 按照我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 

現代人日復一日地「趕路」,趕到沒時間停下來思考為何而趕,趕到大小病痛都來報到。 

慢,慢,慢 

非洲原住民的生活智慧,竟與自律神經保健之道不謀而合。「要調節自律神經,一言以蔽之,就是『慢』。慢慢呼吸、慢慢行動、慢慢生活,」日本順天堂大學外科教授小林弘幸在《自律神經健康人50招》中提醒。 

他指出,現代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多半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慢」能提升稍顯低下的副交感神經,讓自律神經傾斜的天秤恢復平衡。 



Newmindcentre.com治疗团队所能提供的治疗方法包括:
1.脑波反馈催眠疗法啟動副交感神經,安定身心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在于它使心跳變慢、呼吸平穩緩慢、腸胃蠕動變快、血壓下降等,使身體主要的器官系統活動力降低,達到身體休息與睡眠的狀態。 

2.運動是一種好壓力,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 
壓力並非全然是壞事,適度壓力是好的,「運動就是一種好壓力,」精神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 


吳立偉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最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經15個月持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改善自律神經功能並幫助控制血糖。 

不是汗如雨下、氣喘如牛才算運動,小林弘幸推崇健走是效果最好、最安全的運動。 

因為運動量過大(如快跑),會造成呼吸淺而快,拉高交感神經的作用,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下降,「這樣不但不能維持健康,甚至還可能加速老化,」而且呼吸短淺會讓末梢血液流動下降,代表氧氣及營養難以送到末梢神經及細胞,細胞便難以發揮功能。「如果考量健康,讓呼吸變短淺的運動是不好的,」他認為。反觀健走並不會讓人喘不過氣,還可邊走邊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活絡,並把氧氣和營養運送到每個細胞。 

3. 教导您个人化的自我催眠,从而改善睡眠质感
熬夜、睡眠不足也是自律神經的大敵。「不論一個人的自律神經原本多平衡,單單睡眠不足這一擊就足以讓他的自律神經失衡,」小林弘幸指出。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說,夜間本來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人自然想休息,硬是熬夜不睡、保持清醒,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久而久之不但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的健康紅燈也一一亮起。「熬夜的人容易高血壓。」 

4.到戶外曬太陽、流汗,恢復自律神經調節體溫的能力 
流汗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吳立偉指出,現代人長期依賴空調,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愈來愈弱,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之一。建議不要過於依賴冷暖氣,走到戶外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流點汗,對調節自律神經是好事。 


5. Newmindcentre.com咨询师将幫助您发泄情緒,不讓起伏的心情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奏 
心情起伏過大,會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律。吳立偉說,情緒過於高亢(緊張、不安、興奮等)或過於低落(悲傷、沮喪、失望、鬱悶等),都會阻礙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正常運作,引發失調。




文章大部分内容摘取自以下网站,在此感谢以下作者为患者提供宝贵的资料: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835&page=4
http://anscare.com.tw/
http://www.raphaelmedical.com.tw/index3.php?ad=1&p=112&b=7&ly=3

Neuro-hypnotherapy or EEG biofeedback for depression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is prevalent in many diseases. 



What Research Says?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2655331



Sugge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488249/




The power of belief and expectancy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488252/



Out-of-illness experience: hypnotically induced dissociation as a therapeutic 
resource in treating people with obstinate mental disorders.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19711767



Feasibility of clinical hypno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case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427841



Efficacy of hypnosis-based treatment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pilot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162510/



Antidepress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the clinician and the controversy.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488250



Treating depression with antidepressants: 
drug-placebo efficacy debates limit broader considerations.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3488253



Game-based biofeedback for paediatric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294290




Is alpha wave neurofeedback effective wi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depression? A pilot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063132



A new neurofeedback protocol for de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568194



Audio-biofeedback training for posture and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693054/?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symptoms of bowel dysfunction 
following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755415/


Bowel biofeedback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d bowel symptoms.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825891/



Bio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use of BFSM (biofeedback-assisted stress 
management) by heart failure patients may actually caus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remodeling of the failing heart in the direction of normal
. ''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1972325